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89916356067557938/
2024-07-11 05:12·粤港澳观察
一、前言:赖清德当选后的情势,僵局难解,敌意上升
2024当前两岸关系发展是外界所关注的重点,而赖清德520演讲内容更是重要观察的指标,因此从大到小,从中美到两岸关系之大三角,再到蓝绿红三党小三角,期盼能看出当前两岸关系发展情况。
关于两岸关系现况,根据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在2024年2月公布台湾民众统独立场趋势分布民调,该调查从1994年12月起开始执行,纪录台湾三十年来重要的政治趋势。其中,选研中心以六个分类来调查民众对于统一和独立的看法,分别是:尽快统一(1.2%)、尽快独立(3.8%)、以及维持现状偏向统一(6.2%)、维持现状偏向独立(21.5%)、维持现状再决定(27.9%)、永远维持现状(33.2%)。
从这份民调可知,统一或独立的支持度相对少数,前者仅占 7.4%,后者占 25.3%,是自 2018 年来的新低。而在扣除「尽快统一」和「尽快独立」的选项下,超过八成的台湾民众依然倾向「广义的」维持现状。不过,在维持现状的四类选项当中,民众最支持「永远维持现状」,其支持度从30年前的9.8%提升至如今的33.2%,超越过去多年以来一直稳居榜首的「维持现状再决定」。
维持现状与永远维持现状成为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的主流民意,对于赖清德的两岸政策自然是外界关注的焦点。因外界关心赖清德的两岸政策,故其在参选时曾经投书美《华尔街日报》阐明其重要政见「和平四大支柱」(Four-pillar plan for peace)。「和平四大支柱」包括一、我们必须建立台湾的威慑力;二、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三、第三支柱是基于与全世界民主国家建立伙伴关系;四:第四支柱是稳定而有原则的两岸关系领导能力。这便是赖清德的两岸基本路线,赖清德期盼能减弱其「台独」形象以争取美国信任,他在国际和两岸政策上第一任期或许将延续蔡英文的路线。
蔡英文路线就是四个坚持,包括永远坚持自由民主的宪政体制、坚持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坚持主权不容侵犯并吞及坚持中华民国台湾的前途,必须遵循全体台湾人民的意志。赖的「和平四大支柱」与蔡英文的四个坚持,有传承的部分,但赖的四大支柱是说给国外听的,蔡的四项坚持是说给台湾人听的;蔡英文从未说过自己是务实的台独工作者,但赖清德说得很明白,多次强调是务实的台独工作者。
问题在于赖萧新政府要如何以对话取代对抗?如何兼顾对等原则前提?如何开展与大陆方面的交流合作?两岸互信如何建立?民共互信如何建立?如何在没有九二共识和中华民族的政治基础上能够与大陆展开复谈?如何在大陆相关国安法制及台湾的国安法和反渗透法及中国代理人法律的规范下,展开两岸复谈,又不涉及违法?开启了本文的问题意识。可以预见两岸关系未来发展极不乐观,民共没有政治互信,两岸政府也没有政治互信。
二、政治互信基本概念
政治互信是造成一种心理上的秩序,从而满足了人们心理上的安全需求,也造成了一种事实上的秩序。两岸政治互信是一种社会建构的现实,倘若两岸中有任何一方在心理的安全需求上无法满足,秩序便很难建立,政治互信自然不易形成,因此政治互信有其在社会学上的意涵。
欲探讨两岸复谈,自然地便会从如何建立两岸政治互信议题着手,首先,人与人之间的发展需要信任,信任的建立是一种双向和多次博弈的过程,决定信任是否达成的根本要素,在于合作各方对于利益的预期和利益实现程度之间的差距。
故一般来说,信任形成和强化基本上可归纳成三个基本阶段:一是在合作的起点上,由于预期合作会有一定的收益,且可以进行一定的损害管控,所以合作成为可能。在这个阶段中,合作各方必须展示出一定的善意与诚意,如此可以减少其他合作者的疑虑,使合作能够顺利进行。二是信任巩固阶段,各方逐步互相理解,形成了若干共识,包括共同的思考方式、共同目标以及共同的价值取向等。一旦这种局面形成,各方的行为可预测性增强,信任也会随之加强。三是延续性信任阶段,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信任和彼此依赖感可以延续到下次合作,而且可以通过一定的传播网络延伸到其他可能的合作者,故合作所形成的信任可以为以后信任的形成提供基础,并且可以使信任的范围扩大。
因此,两岸复谈取决于两岸间的信任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两岸间政治互信基础更是非常重要,然而,以目前的两岸政治情况来看,无论是指狭义的政治互信或是广义的政治互信,其基础都是相当薄弱的。官方间之政治互信基础十分有限。
所谓狭义的政治互信,指的是两岸执政当局间的彼此信任感;而广义的政治互信,则是指两岸之间,包括执政当局、在野党、政党、意见领袖、政治社会团体及人民之间的信任问题;我们常指涉的两岸政治互信基础薄弱,指的是两岸执政当局之间在两岸基本的、原则性的政治立场的共同点、共同基础与共同的政治追求等,仍存在不同的差异,而两岸执政当局对于共识部分,包括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等。这些都只是两岸间政治互信的重要前提,但要进一步需要寻求两岸政治互信,恐怕除了时间外,更需要的是更多沟通的过程。
虽然两岸官方之间之政治互信基础有限,但民间彼此建立互信基础相对起来则较为容易,透过交流与沟通,无疑是形塑建立互信的最佳模式。台湾主体意识的发展也会影响两岸关系复谈机会,更会直接影响到两岸间的政治互信;大陆当局清楚的指明两岸同属中华民族,而台湾主体意识的发展,亦不能偏离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脉络中,两岸才有政治互信建立发展的可能性。
厦门大学台研院刘国深前院长曾表示,政治互信是个相对的概念,指的是政治行为者之间彼此包容和合作的心理基础和共同承诺。从互信的强度上分,两岸政治互信可以分为「基础性互信」、「成长性互信」和「融合性互信」三个不同层级。增进两岸政治互信的根本目标就是要逐步化解敌意,增进共识,夯实两岸共存共荣、互利多赢的政治基础。他更认为两岸政治互信的增进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随着共识的增强和利益联结的深化而逐渐强化的过程。
我们从两岸社会建构的角度来看,不外乎便是民众的安全感及信任感。两岸社会建构之所以会影响两岸政治互信,就台湾方面来说,包括:1.台湾民众安全感受到威胁;2.尊荣感受到伤害;3.台湾认同感日渐强化;4.台湾民众挫折感与日俱增;5.台湾民众焦虑感遍布社会各处;6.台湾民众对大陆的恐惧感仍持续存在;7.台湾对于自身的失望感伴随而生;8.两岸间的距离感及隔阂并未消除等,这八项因素,使台湾民众对于大陆的让利及民间的经济活动,似乎并没有具体呈现出对于两岸关系呈现正向的发展。因此,两岸社会仍要持续不断地交流、对话沟通,以创造互信基础,并增进中华民族间的感情。
三、赖清德「五二○就职演说」缺乏两岸互信的元素
赖清德五二O就职演说以「打造民主和平繁荣的台湾」为题发表就职演说,分三大主轴阐述「承先启后、迎向未来」,带领台湾前进稳定可信赖的新未来;两岸方面,赖也会释放具体善意,表达不卑不亢、维持现状,诉求两岸一起追求和平共荣的立场。赖在两岸提出「不卑不亢 维持现状」,诉求两岸一起追求和平共荣;赖清德自己的主张便是四大和平支柱。
从五二O可以看出:
1. 赖清德的维持现状非宪法一中的现状而是主权分裂分治的两岸现状:赖清德论及台海和平已是全球稳定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更是国际社会高度的共识,宣示以持续推动台湾民主、和平、繁荣的现状为己任,致力发展五大信赖产业AI与半导体产业,正因为台湾在全球经济与地缘稳定都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赖也会释放具体善意,表达不卑不亢、维持现状,诉求两岸一起追求和平共荣的立场。
2. 赖清德打民主牌及价值同盟:台湾会持续成为区域和平稳定的推动者,并与民主世界站在同一阵线,成为世界共同体中不缺席的一员。
3. 赖清德表示两岸所释放的善意并非论述的和解与善意而是他认为的善意,他表示两岸方面,赖也会释放具体善意,表达不卑不亢、维持现状,诉求两岸一起追求和平共荣的立场。
4. 赖清德要和平却不反台独没有九二共识,他所谓的和平是一厢情愿的独白。
5. 延续蔡英文四个不变的路线,再加上他主张的四个支柱: 赖清德延续一月十三日胜选感言基调,阐述他将带领执政团队,在蔡英文过去八年执政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在正确道路稳健前行。
6. 赖清德说要团结台湾,但实际做法却是言行不一,他重申,未来会在蔡英文执政成绩的基础上回应民意期待,以自信、稳健、负责任的态度团结台湾。面对国会三党不过半,未来推动各项政策、法案,将以人民利益至上、以国家为优先,期许执政团队充分发挥行动创新精神,不负人民所托。
故就两岸关系而言,赖清德的就职演说,有意外、有暴冲,无新意,无
作为,无意突破表述或突显两岸的「同」,反而从外来突显出两岸的「异」,因此,没有共同的政治基础,很难期待两岸关系有大的改善,两岸复谈难度甚大;对于未来恐怕还是必须听其言、观其行。
四、在野党马英九及傅崐萁率团赴陆交流彰显两岸互信的重要性
马英九曾经提出的超稳定架构,企图追求两岸和平制度化及两岸复谈的基础,超稳定的架构就是两岸领导人应该把九二共识这些概念稳固下来,成为一个超稳定的架构,这样的话对台湾、对大陆都是好的。两岸领导人会面,要减少阻碍,比较好的做法,就是利用APEC开会的时间,因为双方身分都是经济体的领导人,不是国家的元首或总理,双方开的会也是经济体的会议,场合也是一个非正式经济体领导人的会,相对来讲,能够在比较没有顾虑的情况下见面。
(一)马英九访陆成效彰显九二共识政治互信的重要性
马习二人第一次在北京会面,确实都是为了两岸的和平及开创民间交流新局而努力,双方求同存异、抓大放小。马英九提到中华民族,也提到中华民国和九二共识、一中各表,不卑不亢,并无自我矮化,马英九并以振兴中华为主轴,将中华民族与两岸青年交流连结在一起,马英九是九二共识的坚定捍卫者与支持者,这与北京的一中具有相当的政治共识,虽然内涵并不相同,但此九二共识自然便能缓解两岸冲突风险,消除兵凶战危的紧张氛围,这便是政治互信的重要性。
马习二会的最大价值并不在于开创或是决定些甚么事情,既不能也不为,而是当两岸面临两岸重大危机及区域和平产生重大影响之际,对于和平的一种维护。在公开透明及世界关注下,两岸根据现实情况,在政治分歧尚未解决情况下,根据九二共识所作出的务实及不得已的安排,有此基础两岸才能复谈。
马习二会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探讨深化两岸宏观及微观问题、增进两岸民众及青年共同福祉等重大议题进行意见表达,以维护和巩固现阶段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马习二会有助于两岸和平发展的各种手段与方法,对于我们思考两岸复谈确实产生很大的启发。
因此,马习二会的基础是在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上,是建立在和平与善意对话的前提下,确定两岸必须走上和平稳健的交流道路,开启两岸复谈。对于台湾来说,民进党不接受九二共识,那一定要有替代论述,以确保和平与保持两岸正常互动,开启两岸复谈的契机。
但很可惜,马习二会,习近平主席称「九二共识」核心是「一个民族的共同认知」,创造两岸和平第二个选项,也就是民族身分认同的文化说法,但陆委会却将此谬称为「远古传说」,此失去对话契机实在可惜。
(二) 傅崐萁率团访陆成效彰显九二共识、中华民族的重要性
傅崐萁等17名国民党立委先后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文化和旅游副部长饶权、中国海关总署副署长赵增连等中共官员会面,先后表示要对花莲地震灾民捐组合屋、将开放福建居民到马祖旅游,以及开放台湾文旦输入等;台湾观光业者对此均表示「正面期待」,希望两岸能够恢复畅通的沟通管道,双方政府能够暂时搁置政治歧见,以照顾两岸同胞的情感与生计为优先,尽速开放两岸人民交流,如此可望互蒙其利。

许多区域立委都有民意的期待与压力,希望能够带来正面消息以有助于地方观光及经济振兴,此次傅崐萁率立委团确实带来农产品等便于销陆的正面讯息,对于台湾地方振兴具有正面的帮助,此谈判的基础无非就是九二共识及中华民族。
绿营希望的「符合对等原则及务实原则」,甚至以中共统战揶揄之。民进党立委沈伯洋日前更提出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修正草案,主张将立委、直辖市及县(市)议员纳入国安管制人员范围,去中国要有限制,且必须在接触特定对象时,申报接触来往情形及内容。 虽在立法院程序委员会,经国民党团提议暂缓列案,表决结果该案暂缓列案,但也不排除未来仍会以修法方式约束台湾民代前往大陆进行交流。沈伯洋等不断在岛内热吵第五纵队议题这对两岸政治互信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伤害。
五、 小结
两岸对于很多方面的认知是不同的,但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共同认知应当是两岸复谈的基本基础;在一个中国宪法的规范及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的安排下,必须不挑衅、零意外、无擦枪走火,这就必须要建立对话基础,两岸复谈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尽管两岸官方都有深化互信的意愿,但两岸一遇到实质问题时,政治互信仍是十分脆弱的;笔者认为,当前两岸关系对于一般互信、政治互信及认同完全没有深化落实,这确实阻碍两岸自然复谈;由于两岸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观与史观的重视与看法不同、世代间两岸观点的落差,都加深两岸复谈的难度。
两岸信任不足及观感有待增进培养好感度、两岸媒体及新媒体对于两岸复谈究竟是扮演助力还是阻力的角色?这些都是台湾及大陆当局所应思考之处。独派掌赖政府国安人事使两岸堪忧,两岸复谈与政治互信难度甚大。
从国际的角度来看未来两岸关系必然会受到国际高度的重视,影响两
岸关系必然会受到美国与中国大陆及台美关系的影响,大三角美中台下的小三角蓝绿红三党,形成一种变动中又呈现稳定的关系。
两岸关系中的台湾处在亲美与和中的角力和认同及两岸互信意识形态的情结当中,国民党的三不(不统不独不武)与民进党的浅独反统,都将会影响两岸关系复谈及互动,两岸间政冷经热与文化好感度疏离,都使得两岸关系复谈添加许多变量及隐忧。
总之,中美关系处理好,两岸关系才会好;台湾民意必须被重视,台湾需要有发言权必须妥善处理好两岸关系;台湾各党都需要与大陆进行对话交流,但必须思考复谈的基础是甚么?或许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成为两岸复谈的通关密码。两岸由于核心利益的差异,使得双方自然产生观点的歧异,加深了复谈的难度;两岸在各自坚守立场的情况下,缺乏共识基础致使产生互信不足,自然是相当正常的现象。而两岸当局应从共同的利益出发,包括和平观、中华民族观、以民为本、善治、中华文化普世价值的实践、以及求繁荣发展与进步。至于不同核心利益部分应搁置争议,求同存异,相互学习吸收、包容,时时刻刻地易地而处、换位思考,以创造更好的环境及对话空间,借以培养互信基础,相信两岸复谈才能发挥实质的效果。
因此,两岸政治互信基础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对话与交流是增进政治互信的不二法门;当然改善互信不足情况,就必须区别分开对待;就两岸当局彼此间缺乏政治互信,此牵动的层面较大,也非个人所能解决;就两岸民间社会对于对岸当局缺乏制度及友善度认同,恐怕也非一时半刻所能改善及解决,需要靠长时间的了解及具体的政策作为,有了互信的基础复谈才有意义。
作者:刘性仁(中国文化大学国发大陆所副教授)